拷花头巾、祖传拓板、糯米塌饼……昔日江南水乡农村为庆祝新人结婚、小孩满月、造房上梁的元素,如今成了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载体。
近日,在海宁黄湾镇黄山村文化礼堂内,一场以传承家风为主题的制作塌饼活动热闹进行。邻里们齐聚一堂共做糯米塌饼,传承民间习俗与家风家训。
在海宁农村,原来做糯米塌饼是团聚分享的时刻,如今也已成为家风传承的特殊时刻,老人和年轻人共做塌饼,言教和身教同步,在制作过程中让年轻人感悟做人做事道理。
做糯米塌饼,看看简单,实则很见功夫。和粉是第一道工序,水温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冷,水量要根据面粉多少,边和粉边掌握,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
揉面是打基础的一道重要程序,要看面团的软硬是否合适、质地是否均匀,太软不容易成形,太硬则很难包馅,而质地则直接影响到口感。基础打好,才能行稳致远。
分好的糯米团要用手捏成一指厚的碗状,填上豆沙馅,封口捏紧,皮厚了薄了不行,馅多了少了也不行,如同做人做事要严谨细致,把握好分寸。
拓印是最后一个环节,塌饼通过模具挤压,从无形变成了美观的艺术品,就如人的蜕变需要经受住各种磨炼。
拓印用的模具每家不同,除了美丽的花纹图案,多为“喜”、“寿”等点睛,有些人家在塌饼上拓上“勤”、“正”等字眼,这些不同的字,代表了每户人家不同的家风。
分享塌饼,既是对亲人邻居的美好祝愿,也是对儿女的亲切期望,已成为好家风的象征。
塌饼出笼,满屋飘着清香。儿女们向长辈奉上塌饼,以示孝敬与感恩。
学了制作塌饼的传统工艺,更加明白了踏实、细致、正直、善良的做人道理,让好家风时代相传。 (黄湾镇(尖山新区)纪委)
|